陈志文:衡水中学争论的另类反省 | 争鸣-凯发k8一触即发

  陈志文:衡水中学争论的另类反省 | 争鸣-凯发k8一触即发

陈志文:衡水中学争论的另类反省 | 争鸣

2017/04/16
导读
从衡水中学办学事件反思中国教育。

编者按

很难想象,如果科学界没有“平等、健康、活泼和说理充分的学术争鸣”,将是多么的乏味、没有生机和希望。在很多问题混沌不明,公众尤其需要专业判断的当下,《知识分子》愿意提倡一种积极讨论学术的文化,并计划公开征集一批公众关心的“辩题”(请在微信后台给我们留言您感兴趣的话题),邀请有担当的专业人士撰文争鸣或公开辩论。对于争鸣文章,《知识分子》原则上不做编辑修改,来稿作者文责自负。但是,我们也会审慎选择来稿,在必要时提供同行学者的专业意见,以启迪读者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

今天,我们选择了两个关注度极高的争鸣话题同期发布:如何看待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以及量子力学和佛学、人类灵魂到底是啥关系?接下来,我们还将就一些话题筹划公开辩论和视频直播,敬请期待。


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大门。该校由原乍浦高级中学改造而成。(浙江卫视新闻截图)


撰文 |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近日浙江教育厅官员公开表态:浙江不欢迎衡水中学!掀起了新一轮批判衡水中学的声音。


衡水中学似乎是一个“异数”,位于三四线的地级市,“清北率”却居全国高中前列,引来无数争议。一些批判者把衡水中学描绘成一个灭绝人性的高考工厂,极端应试教育的典范。比如把时间细化到3分钟的军事化管理,教学楼装上防止学生被迫害跳楼的铁窗,还有打了鸡血一般宣誓的学生,等等不一而足。一副“血淋淋”,“人间地狱”的学校形象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衡水中学肯定有不足,甚至问题不少,也必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有权力去批判,我也相信很多批判者是为了推进中国教育的进步,但是,在这场批判的狂欢中,是不是先追问一句:衡水中学真是这样的“惨无人道”吗?


有多少批判者走进过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只是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批判的替罪羊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关衡水中学本身了。


仅就我所知,举两个流传最广的有关衡水中学的“罪证”。


第一,就是疯狂的高考百日誓师的大场面,孩子们疯狂地喊着口号。


在批判衡水中学的文章中,经常被提及、或者直接就配上了下面这样的一幅图。我也见过很多专家名人拿着类似刺激人感官的图作为衡水中学罪恶的应试教育的明证。很多不明就里的媒体,在编发衡水中学相关文章时,不自觉地就配上了这样一幅图。我自己也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去年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大学到衡水中学抢生源时,某媒体编辑直接用上这幅图,待我看到,已经无法更改。


 

这样的场景的确存在,甚至还有比这个更夸张的,但,这是衡水另外一所中学的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不是衡水中学的,与衡水中学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


第二个例子就是教学楼安上了铁窗,以“防止学生跳楼”。但不是衡水中学,还是衡水另外一所中学。


 

虽然衡水中学多次公开辟谣,否认很多的指控与谣言,但没有人听,也没有人信,很多舆论仍然热衷于带着既定的概念去找“罪证”,甚至把错误的事实扣在衡水中学的身上。为什么?


这样一个位居三四线城市的中学,竟然每年给清华北大输送100多名学生,不仅超过了省会最好的中学石家庄二中,也超过了北京上海所有超级中学,在全国遥遥领先,唯一的解释很可能是——衡水中学采取了非人的应试手段,像炼狱一般的高考训练才能创造这个成绩。


社会舆论的猛烈批判,根本原因还在于大家认定了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如此说来,衡水中学只是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批判的替罪羊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关衡水中学本身了。


被误导与被伤害的是谁?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地批判衡水中学而不是伊顿公学?这与一个误导有关。


总结梳理各种对衡水中学的描述、批判,先不管这其中的真假,基本上都想说衡水中学有四个方面问题:第一,应试很严重!第二,管理很严苛!第三,孩子们很辛苦!第四, 政策上的撞线违规,掐尖拔苗。


先说最简单的:孩子们很辛苦,备战高考堪称磨难。但是哪一个对自己有高期望、高定位的孩子不辛苦?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在他的调查报告《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惠妮中学成长记》中,第一章就描绘了这所中学一位高三女生的一天:喝4杯咖啡,睡4个小时,得4.0的gpa。惠妮中学,是旧金山华人趋之若鹜的一所公办学校,也是虎妈的女儿所在的中学。仅仅就其辛苦程度,不仅衡水中学的孩子望尘莫及,恐怕全中国的孩子也没有多少比得上。在美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下半夜睡觉是家常便饭,其辛苦程度绝不亚于我们大部分高中生。



再说管理的严苛。在英美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其管理之严苛,恐怕全中国没有一个学校可比拟。在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公学里,在所有正式场合,获得各种荣誉的学生,需要穿上专门给他们量身定做的专用荣誉服装,以示与普通同学的区别。在学校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个管理手段如果放在国内会不会被家长投诉?更不要说在很多的私立学校,打板子,抽鞭子,禁足等等都是惩戒手段之一。体罚在中国已经禁绝,但美国至今仍然有19个州在法律层面赋予了学校体罚学生的权力。



这里摘录一段美国明尼苏达沙特克圣玛丽中学一位中国留学生多年前写的感受:


“出国之前大家都会说国内应试教育如何艰难,美国课业如何轻松简单,结果出国之后发现所谓的简单都是鬼扯。”


“学校有非常严格的校规,并制定了白卡红卡制度来履行。“如果违反一般校规会被给白卡,例如旷课,一节课一张,校服不合要求一张,及至顶撞老师等也可以有白卡。两个月累计三张白卡就会有一次禁足。如果学生逃避禁足,则等同于一张红卡。还有14条重点校规,违反其一会拿到红卡。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学校可能不会怎么管或者顶多请家长的条例。比如任何形式的作弊会直接红卡,单独一人出学校、晚上宿舍签到之后又出宿舍、离开宿舍不登记、打架、欺凌其他学生,以任何形式诽谤其他学生等。红卡入档是无法撤销的。一般一张两张红卡之后就离开除不远了。

 

这所中学已经有100余年历史,在当地颇有声望。


望眼全世界,精英的成长无外乎两点,一是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第二就是更能好地约束管理自己。也因此,伊顿公学培养了20多个首相,贵为英国第一中学学府。我相信衡水中学在这方面的要求不一定比我上面说的这些学校要求多,但可能也有一些地方要求更高,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地批判衡水中学而不是伊顿公学?这与一个误导有关。


最近几十年,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批判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专家和舆论给中国的家长与社会公众描绘了一个极其错误和荒诞的观念与印象:在美国英国的学校教育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强调个性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快乐幸福地走进了名校,最后还创造出巨大成就。这绝对是谎言!我们所熟知的多数名人,从比尔•盖茨,到奥巴马,扎克伯格,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基本都来自这类私立学校与优质公办学校(学区房),他们的成就也都是超常付出的结果。但是我们家长已经被这种虚妄的言论误导,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有成绩,一方面却总觉得孩子太辛苦,希望孩子能轻松快乐地有成就,这种分裂的想法,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自己教育的不满。这和做梦娶媳妇有什么区别?只是家长是受害者,被误导者。


改变分数评价可以消灭衡水中学吗?


衡水中学被批的核心焦点就是应试教育。那么衡水中学为什么不思悔改、“毁人不倦”?到底应该批判衡水中学还是大学?社会?家长?改变分数评价就可以消灭衡水中学了吗?


如果说衡水中学如此恶劣,毁人不倦,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还趋之若鹜,争抢着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学?我们到底应该批判衡水中学还是家长?社会?先不说石家庄的家长毅然放弃省会优越的环境,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学,远比衡水发达的浙江,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引进衡水中学?


我们更应该质问和反思的核心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大行其道?


很多人说,就是高考这把选拔的尺子的问题,因为高校就是看分数录取人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对此作出重大改革,希望增加更多的尺子,但这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吗?恐怕最后难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浙江高考改革的3 3方案,后面的3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尽最大可能展示自己。但实际上,考生用尽田忌赛马的策略,算计的是如何拿到最好的分数,让原来的设计走了样。应试文化如此积弊深重,说到底,其实是渗透在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结果导向的功利文化在教育上的一种体现而已。你拿什么尺子招学生,我就按需培训什么,所以当自主招生成为高校的另外一把尺子后,针对各个高校要求的培训马上就再次火爆起来,颇有小升初的坑班的感觉。


也因为此,华人聚集的波士顿,旧金山,多伦多,遍布培训班,仍然在搞应试,在追求学区房,不会因为国别有任何区别。


近年,伴随小留学生的快速增长,美国的“高考”与录取制度也备受中国应试文化的挑战。2014年开始,每逢sat考试,亚洲考场必发生大面积舞弊,考试主办方不得不延迟公布成绩,复核所有有疑问的试卷。有一年10月3日开考,1日考卷即大面积出现在网上,让美国大学理事会狼狈不堪。大量的中介机构与培训机构,也到处推销针对不同学校量身定做的包装计划。旧金山一个华人公司,则根据大数据推算出一个考生上好大学可能性,并根据难度收取不同费用,做定制化包装,动辄费用高达数十万美金。


中国式的应试,其实不会因为是美国的大学录取就不应试,只要你能带来我想要的,我就一定去功利地追求,区别只是追求的东西不同而已,和考试制度、录取制度以及国别都没有关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应试教育,绝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就能解决的,更不是打倒衡水中学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改变高考录取中衡量人的尺子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我们应该批判谁?


衡水中学逆袭的意义


衡水中学的逆袭,从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角度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综合评价本质上也并不是一个更强调公平的录取制度,按分数录取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中国,教育问题除了应试,还有公平的问题。有跨地域的公平问题,也有阶层之间的公平问题。


在很多地方,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明星学校,如黄冈中学。但是伴随城乡差距变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能进清华北大一类好大学的学生快速向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中学聚集,黄冈等大量基层名校消亡,这也就是所谓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农村孩子上好大学越来越少。


但恰恰是在这个迅速固化的过程中,并不占优势的衡水中学实现了逆袭,仅从上北大清华的考生人数上来看,不仅大幅超越了省会石家庄,也超越了北京上海,难道没有一点积极意义吗?如果我们大量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的中学出现一批这样的学校,还需要国家从清华北大每年招生计划中强制性拿出2%定向招收农村学生吗?


我们暂且就认为衡水中学是利用了大学录取制度中惟分数评价的机会,强化训练,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这种分数评价积极的一面,给了我们很多穷孩子靠努力拼出一方天地的机会。


我们现在推崇的美国多元评价录取制度,基本形成完善于上世纪60年代。100年前的美国大学,也如今天的中国,基本以分数为核心标准录取学生。后来为遏制犹太人占据常青藤大学的趋势,逐渐改变了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其核心实际上是以一个“未来可能更成功的人”的尺子去衡量考生,而非公平。这种制度下,你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经济条件,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绩之外的诸多能力,是需要这些支撑才能具备的。中国现在到了可以大规模采用这种综合评价的录取制度的阶段吗?如果没有,如果认知到这种尺子的隐性不足,我们是否需要给分数,给衡水中学这类学校一条生路,也就是给更底层的学生与家长一条虽然艰苦但却可行的生路?


2016年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二天,全国100余所211高校齐聚衡水中学,争相向衡水中学学生推介,希望孩子们报考他们的学校。难道这些著名高校都想要只有分数的怪物?显然不是。前两天一个谣言帖说清华大学把衡水中学列入劣质中学,清华大学旋即公开辟谣。北大招办老师也在衡水中学说明会上说,衡水中学毕业生在北大表现很好。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以分数衡量人即使存在缺陷,但也并不是舆论诟病的一无是处吧。


衡水中学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绝不只是应试这么简单。


据说衡水中学现在成了全国中学“朝圣”的地方,每年赴衡水中学取经的中学校长、地方领导数以千计,很多地方与学校都在学习衡水中学。衡水中学的“秘诀”如果简单到就是高考工厂,怎么就没有培养出第二个衡水中学,还需要请衡水中学过去?


很多人抨击衡水中学掐尖,但好学校不掐尖行吗?我听说过最夸张的掐尖故事。西南某中学,不仅为一个优秀学生提供巨额奖学金,甚至还为父母提供工作岗位。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的确值得我们讨论,如果违规掐尖,不论是衡水中学还是其他中学,教育行政部门该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只要有事实依据。

衡水中学的争议,其实还有更深入的话题可以探讨。中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复杂与丰富性,我们既有几乎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北京上海,我们也有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的落后农村,必然需要教育的多样性去满足、去适应,而不仅仅脱离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想当然地批判。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大学二年级的陈健坤同学在此番争论中的一段话,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当你人均教育经费800块人民币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像美国的贵族学校一样动辄组织学生去以色列、欧洲游学;当你人均教育经费800块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像每年学费3-5万美金的私立学校一样去开设艺术史、马术和法语课程;当你的学生家长都是工薪阶层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孩子的基础数理化扎实,以后能就业,养家糊口,而不是听从一堆虚无缥缈的理念。


制版编辑:李 赫 |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