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知最晚的离龙类——侏儒黑山龙-凯发k8一触即发

  中国已知最晚的离龙类——侏儒黑山龙-凯发k8一触即发

中国已知最晚的离龙类——侏儒黑山龙

2020/05/21
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丽萍、王元青、王原等人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报道了一来自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阿普特期—阿尔布期,120—100 ma)的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heishanosaurus pygmaeus),属名取自化石产地黑山县,种名缘于该属种与其他白垩纪离龙类相比体型较小的特点。


图1  侏儒黑山龙(heishanosaurus pygmaeus)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流程(董丽萍供图)



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虽然全世界已报道的离龙种类并不多,仅有12属25种,但这个类群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如新离龙类(neochoristodera)体型大、吻长颈短且下颞孔不闭合(如西莫多龙simoedosaurus),而 “非新离龙类”(non-neochoristodere)的体型小、吻短、下颞孔闭合,有长颈(如潜龙hyphalosaurus)和短颈(如满洲鳄monjurosuchus)两种类型。 


亚洲,尤其是东亚,被认为是离龙类在早白垩世时辐射演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离龙类绝大多数为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如满洲鳄和潜龙等。而在热河生物群之外离龙类的化石记录很少,只有来自内蒙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的孙氏伊克召龙(ikechosaurus sunailinae)、新疆上侏罗统齐古组一些不确定的破碎颌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的侏罗青龙(coeruleodraco jurassicus)。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丽萍、王元青、王原等人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报道了一来自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阿普特期—阿尔布期,120—100 ma)的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heishanosaurus pygmaeus),属名取自化石产地黑山县,种名缘于该属种与其他白垩纪离龙类相比体型较小的特点。沙海组地层被认为整合位于九佛堂组之上,产出了数量较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丰富,有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真兽类等。若沙海组与九佛堂组的地层关系确定,那么侏儒黑山龙即是目前中国最晚的离龙类材料。 


沙海组产出的黑山龙(heishanosaurus)标本表面只暴露了一个齿骨和一个颧骨。我们通过高精度ct扫描在岩石内部发现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个头骨和一些零散骨片。我们对扫描数据进行建模,再放大、镜像后3d打印,最终恢复出侏儒黑山龙的大部分头骨结构。与侏罗纪的栉颌鳄(cteniogenys)和青龙(coeruleodraco)相似,黑山龙吻短、下颞孔未闭合。根据下颌长度推测,侏儒黑山龙的体长约30厘米,与栉颌鳄和潜龙的大小相当。 


在离龙类的系统发育树上,“非新离龙类”满洲鳄、潜龙、戏水龙(hyphalosaurus)、复活龙(lazarussuchus)等构成了异离龙类(allochoristodera)这一支;栉颌鳄、青龙和黑山龙位于新离龙类和异离龙类构成的支系之外,个体都比较小、形态特征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龙在时代分布上最晚。


本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科院国际人才交流计划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

图2  侏儒黑山龙(heishanosaurus pygmaeus)(左图)和侏罗青龙(coeruleodraco jurassicus)(右图)的颞区骨骼侧面观(董丽萍供图)


:本载自中国科学院。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