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肺炎,轻症比重症更易丧失嗅觉 | 一周科技-凯发k8一触即发

  感染新冠肺炎,轻症比重症更易丧失嗅觉 | 一周科技-凯发k8一触即发

感染新冠肺炎,轻症比重症更易丧失嗅觉 | 一周科技

2021/01/08
导读
86%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丧失嗅觉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尤   嘉     黄宇翔     杨   枭

责编 | yuki酱


●             ●             

1


感染新冠肺炎,轻症比重症更易丧失嗅觉


图片来源:pixabay

嗅觉丧失是感染新冠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021年1月6日,巴黎萨克雷大学发表在《内科医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针对来自欧洲18家医院的2581名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考察他们的嗅觉功能障碍患病率和恢复情况。报告指出,嗅觉功能障碍患病率在轻度新冠肺炎病例中为85.9%,中度病例为4.5%,重度至重症病例为6.9%。嗅觉功能障碍平均持续时间为21.6天,但近1/4失去嗅觉的患者表示60天后仍未恢复,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半年后未恢复嗅觉。也就是说,嗅觉功能障碍在轻度患者中更为普遍,具体原因仍需后续研究解释。

 

文章链接:

http://dx.doi.org/10.1111/joim.13209


2


父亲的皮肤接触,对剖腹产婴儿有益


图片来源:pixabay

剖腹产后,将婴儿与父母分开仍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规护理方式。然而,2021年1月5日发表在《儿科学报》acta paediatrica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父亲能够与婴儿进行皮肤接触,对婴儿来说会带来诸多好处。在研究中,95名新生儿在剖腹产后被随机分配到婴儿床、父亲的怀抱或与父亲进行皮肤接触。结果表明,父亲与婴儿互相皮肤接触后,婴儿的心率比另外两组高,后续生理指标稳定性更高,出生后的清醒程度也较高。因而,研究人员建议,在母婴分离期间,应该更多让婴儿与父亲 “亲密” 接触。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11/apa.15685


3


改造线粒体或成为抗癌新利器


图片来源:wikimedia

线粒体与癌细胞转移紧密相关。但由于线粒体的通透性低,科学家一直难以开发针对线粒体的抗癌药。近期,来自四川大学的团队研发了一种自动组装的纳米颗粒平台,成功将常见抗癌药物阿霉素送入线粒体。研究人员将阿霉素和几种针对线粒体膜孔道蛋白的靶向基团,组合成一端亲水一端亲脂的两亲分子。这种分子能在水中自动组装成外壳亲水的球形颗粒,以便随着血液到达全身的癌细胞。进入癌细胞后,颗粒的外壳在溶酶体内解体,靶向基团带着阿霉素进入线粒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通过将阿霉素送入线粒体,对癌细胞转移起到了极佳的抑制作用。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2834


4


蘑菇解锁新技能,成为新型吸音材料


图片来源:pixabay

蘑菇既健康又美味(毒蘑菇除外……)。最近,人们又发现了蘑菇的一种新用处:消音。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近日发布了一项使用菌类材料制造消音装置的研究。现有的吸音材料主要是矿物纤维和合成泡沐,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环保的替代品。菌类的菌丝体具有天然的纤维网络结构,很适宜吸收噪声。菌丝体生长在地下,在自然环境中甚至可以伸展到一平方千米的土地,是一种非常容易大量获取的材料。研究人员将菌丝与稻草、木头和食品废料等混合,通过3d打印制成所需的形状,最后高温处理打开菌丝细胞的细胞壁。打开的细胞壁加上3d打印的多孔结构,使得该材料有着很好的吸音效果。研究人员预期其表现可以超越现有的产品。

 

文章链接:

https://www.fraunhofer.de/en/press/research-news/2021/january-2021/fungus-as-a-sound-absorber.html


5


改造致幻剂,能否为精神类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图片来源:pixabay

对于精神类疾病,人们目前大多数时候都还是束手无策。此前有研究表明,以依波加因(ibogaine)为代表的致幻剂可以减轻鸦片、酒精等成瘾性药物的停药反应,但由于较强的致幻性和心脏毒性难以用于临床。近日,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依波加因类似物(tbg),希望能将其应用于成瘾、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在斑马鱼发育的毒性试验中,tbg表现出远高于依波加因的安全性。大鼠行为学实验进一步表明,tbg能安全有效帮助大鼠戒断 “酒瘾”。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致幻剂类似物,tbg能否在未来造福精神疾病患者,还有待更严谨的检验。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08-z


6


为什么受伤后,睡眠时间会自动延长?


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身体抱恙,充足的睡眠休息往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但究竟是什么信号告诉我们的大脑应当增加睡眠呢?近期一项基于线虫的研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新机制:研究者在筛选影响睡眠调控基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抗菌肽活性增强的线虫比野生型的线虫睡眠时间更长。原来,当线虫受到伤害时,会分泌多种抗菌肽,而这些皮肤细胞分泌的抗菌肽竟然能激活线虫控制睡眠的神经元,进而 “强制” 延长线虫的睡眠时间,以便身体能尽快从创伤中修复过来。这一发现为我们在伤病中更有“困意”提供了潜在机制上的解释,也进一步说明了睡眠在创伤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20316535?via=ihub



制版编辑 卢卡斯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