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 wilson:神殿中的巨人-凯发k8一触即发

  e.o. wilson:神殿中的巨人-凯发k8一触即发

e.o. wilson:神殿中的巨人

2022/01/28
导读
edward o. wilson 的生命定格在了2021年12月26日,不知道他去的地方还有没有人泼他冷水。

图源:jim harrison, cc by 2.5,wikimedia commons


撰文 | 韩嘉旭 王瑞武


 ●                  ●                   


社会生物学——大融合


科学与人文之间始终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而wilson认为生物学是促进科学与人文沟通的桥梁。他的这种观点最早体现在1975年出版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关于人类行为的简短论述中。在这段论述中,wilson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起源与演化的机制,强调基因组决定了心理发育的方向。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喧哗,以同在哈佛大学的stephen jay gould和richard c. lewontin为代表抨击wilson将人类行为还原到生物学中的观点和遗传决定论,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认为wilson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尽管gould和wilson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坚定拥护者,但gould更强调演化中历史偶然事件的重要性,且认为大脑是一块白板而拥有无限的可塑性。这就使得gould和wilson的观点背道而驰:前者强调每一次演化的结果都会因为绝对随机的历史事件而不同,而后者尽管承认文化等环境的作用,更多的是强调遗传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演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无论我们所持观点如何或对wilson的评价如何,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wilson的观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未来关于人类社会演化的研究也需要在他的基础上或褒或贬的进行。如今,gould和wilson已先后离世。先人已故而棋局依旧,他们留下的这局棋之后会怎么走还不得而知。而一个可能是在gould绝对随机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得到有限的演化路径。这样就可以抛开遗传决定论来描述演化过程和人类社会中的方向性和随机性。


之后,wilson在《论人的天性》和《consilience》等书中进一步总结了他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致性的观点,并将还原论广泛的应用在人文科学中。wilson认为人类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社会长期演化的结果,而这些看似复杂的现象都是由少数的自然规律组织形成。wilson的这些观点使得人文与科学间的边界成为了令人激动的有待开拓的新领域。除了开创社会生物学之外,wilson影响并促进了如进化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


亲缘——从原因到结果


回头来看,wilson好像始终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除了是一个倡导还原论的博物学家之外,wilson作为早期亲选择理论主要推动者却又是亲选择理论最大的反对者。


1964年,william d. hamilton通过考虑亲缘关系来解释昆虫中的社会行为的演化。其中,hamilton准则成为了亲选择理论的基石,用以判断或解释一个行为是否可以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同样从1975年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开始,wilson利用还原论将动物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还原到基因层面,从而使用亲选择理论广义的解释社会行为,促使亲选择理论成为解释合作和利他行为的主流观点。此时,大洋另一端的richard dawkins著成《自私的基因》与wilson遥相呼应,共同推进亲选择理论的普及。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里,dawkins为wilson接去了大量的与gould等人的论战。


到了2005年,wilson的文章开始放弃亲选择理论而利用群选择理论和多水平选择理论来讨论真社会性的起源。在这里,群选择理论强调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群体,而多水平选择强调自然选择同时作用于群体、个体和基因。而真社会性是指生物聚集过程中形成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在2010年,wilson等人一篇论述真社会性演化的论文直面否认hamilton准则和亲选择理论的有效性。在这篇文章中,wilson指出亲缘关系只是真社会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此时亲选择理论已经深入整个进化生物学领域,这篇论文招致137名顶尖进化生物学家的联名反对。由于随后wilson出版的《社会性征服地球》一书延续了前述思想,曾经的伙伴dawkins直言这本书应当被使劲扔的远远的。


这同样是一场没有结束的论战。尽管亲选择早已不是牢不可破的理论,它依旧占据着进化生物学中的主导地位。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现在,我们只能决定自己更愿意相信哪种理论或用实验指出各自的不足。未来,时间会告诉我们谁是对的,又或都是错的。


肩膀


在学术上,wilson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留下了这些还未结束的论战。正是这些科学巨人们的争论,使晚生后学们得窥科学的演化过程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科学的未来。同时,wilson的态度又总是那么坚毅。在给dawkins的回信中写道:“这样(反对wilson论文的人)的清单是徒劳的,如果科学取决于花言巧语和民意测试,那人类还认为可燃物体由燃素构成,并且信奉着地心说。”面对晚生后学,wilson又是那样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wilson鼓励年轻人不要因为惧怕数学而放弃从事科学研究;同时引导年轻人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离开有枪声的地方,在一定距离外观察,但不要加入战场,而是要创建一个自己的战场”。


而对于社会,wilson也尽到了他的责任,极力推动对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wilson在与robert h. macarthur的合作中开创了岛屿生物地理学。wilson也因此意识到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会影响动植物物种数的减少。从80年代起,wilson投身环境保护,提出并积极推广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使其能够在数年间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在那之后,wilson著书《半个地球》倡导人类应该为其他物种提供至少半个地球的空间使其生存,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结语:


回顾他的一生,wilson的成就与影响足以使他的名字刻在神坛中供后学之人敬仰,而他那巨人的肩膀也正是科学演化继续前行的基石。战斗吧,战斗吧!wilson好像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论战,也或许是无休止的论战才成就了他。往事已矣,现在他已静静的离去。不知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他,是继续与上帝战斗,还是终可以靠在躺椅上静听他留在我们的世界里的纷纷扰扰。


作者简介


王瑞武,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合作行为的演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制版编辑|-小圭月-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